• <pre id="bagjg"><nobr id="bagjg"></nobr></pre>

  • <object id="bagjg"><option id="bagjg"></option></object>
    <strike id="bagjg"><sup id="bagjg"><acronym id="bagjg"></acronym></sup></strike>
    <strike id="bagjg"><sup id="bagjg"><samp id="bagjg"></samp></sup></strike>
  • <th id="bagjg"></th>
    <big id="bagjg"><nobr id="bagjg"></nobr></big><pre id="bagjg"><nobr id="bagjg"><input id="bagjg"></input></nobr></pre><code id="bagjg"></code>
  • <code id="bagjg"><nobr id="bagjg"><track id="bagjg"></track></nobr></code><strike id="bagjg"></strike>
    <pre id="bagjg"><nobr id="bagjg"><kbd id="bagjg"></kbd></nobr></pre>

      <pre id="bagjg"><em id="bagjg"></em></pre>

      嘉興智信教育咨詢有限公司

      24小時服務熱線

      0573-82081131

      公司新聞

      公司新聞

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最新動態 > 公司新聞
      從“啃老族”的英文翻譯說起
      作者: 發布于:2013-9-9 16:46:28 點擊量:

       近年來中國有一個流行詞語“啃老族”,意思大家都明白,翻成英文卻有點難辦。直譯過來的話,Elderly-Devouring Young Adults似乎最為貼切,我在一篇四六級英語作文范文中看到過類似的譯法。這個說法英語國家的人們看是絕對看得懂,聽起來則有點費勁,但是最多說上兩遍人家一定會明白你的意思。

        如果要用地道英語來說的話,有一些替代方案,意思當然不可能與漢語完全一樣,但是也算比較接近。一個說法是“NEETs” ,它由英文Not in Education, Employment, or Training的主要單詞首字母組成,在西方國家教育界特指那些年齡大致在16到20多歲之間,沒有接受完整的初等教育,沒有工作,也不去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,需要社會和教育部門特別加以關注。漢語把它音譯為“尼特族”,也有人把它轉意為現在流行的啃老族。這種說法的問題是,現在主要存在于中國城市中的啃老族,絕大多數不僅完成了初等教育,而且相當多還上了大學,不大符合NEETs的基本定義。

       

        另外一個說法要好一些。近年來西方國家因為經濟不景氣,在就業問題上年輕人受到的沖擊超過其他族群,導致一些人在成年離家后又不得不返回父母身邊,住房和一日三餐較為穩定牢靠,少數人還可以在這類開支上多少得到一點幫助。在英語世界人們把他們叫做Boomerang Generation,直譯過來可以叫做“飛去來族”、“回旋鏢族”或“回飛鏢族”等,取決于如何翻譯那種源于古代狩獵用品的玩具,如果意譯的話,一般叫做“歸巢族”。

       

        拿歸巢族類比中國的啃老族,雖然比尼特族更加貼切,然而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。一個是中國的啃老族不一定與父母同住,而且更重要的是,美國的歸巢族與父母在經濟上的關系多數仍然是相互獨立的。

       

        自從二戰之后,美國在大蕭條時代建立起來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顯現效果,絕大多數老年人不再需要子女贍養,年輕人也在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中受益,更加容易自立,傳統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(由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構成)轉化,以致后來單身和單親家庭越來越多,還出現丁克一族等新型族群。這當中經濟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:年紀大了因為社會保障金和退休年金而老有所養,貧困的單親家庭有過得去的社會救濟,而那些單身或丁克族則更愿意以自己的能力和收入過他/她們牽掛最小化、自由最大化的瀟灑日子。

       

        正因為這種社會心態的變化,使得那些在經濟衰退時首當其沖的年輕人,即便從實用角度出發搬回去與父母同住,絕大多數仍然堅持要自食其力,父母也不把歸巢的子女作為經濟上的負擔,至于想要老父老母外出打工,自己在家游手好閑,甚至讓老人拼死拼活攢錢為自己買房買車,要不是外星人就一定是腦殘。

       

        據美國普查局去年年底發布的《2011年美國家庭和生活安排》(America’s Families and Living Arrangements: 2011)調查報告,對18到24歲和從25到34歲的兩組年輕人來說,從2005年到2011年住在父母家里的比例,除了后者里面的女性短期內有過下降之外,一直是在上升。其中25到34歲的男性從14%增加到19%,女性從8%增加到10%。而18到24歲的男青年從53%增加到59%,女青年則從46%增加到50%(在統計這個年齡段的居住狀況時,把所有大學生包括住校生都算作與父母同住,因此比例會這樣高)。

       

       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2月9日發布的報告與普查局的數據相當一致。皮尤中心的研究是基于他們去年12月中的一項調查和勞工部統計局的報告。該項研究顯示,2010年18到24歲的青年人就業率只有54%,是自1948年開始有這方面的統計以來最低的一年。這與全部成年人的就業率(69%)相比,差別也是最大的一年。更進一步,在過去5年間,這一組人群的全職周薪下降了6%,比任何其他年齡段降低得都要多。

       

        在這種情況下,受調查的18到34歲之間的成年人有24%說他們搬回到父母家去住,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因為目前的經濟狀況使得他們不得不這樣做。即便是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,大學畢業之后的年齡段(25到34歲)在經濟上完全不依靠父母的超過40%,基本上不依靠父母或得到少許資助的各占20%左右,只有不到18%需要父母較大的幫助。

       

        美國普查局《2011年美國家庭和生活安排》顯示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近年來基本上是在上升

       

        皮尤中心的研究還表明,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抱有信心,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表示他們在條件改善的時候會搬出去自己單過。皮尤中心的調查沒有涉及年輕人是否要依靠父母買車買房的問題,我估計大概是因為這不是一個適當的問題。

       

        說到這里,我還是吃不準到底應該怎樣把漢語的啃老族譯成英語。大概這就是所謂文化的差別吧。




      上一篇:走出去需高規格翻譯大賽

      下一篇:國際翻譯大賽推中國當代文學“走出去”

     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视色-国产精品一二三四区无码-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视频一ts-99精品黄片免费看